习近平作出的这个重要指示,每位党员干部需吃透!

发布者:彭澜发布时间:2018-04-18浏览次数:2138



4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省人大会堂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近日,习近平在海南作出一个重要指示,对全国的党政领导干部十分具有启示意义。


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成就展时,对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给予肯定,并强调,贯彻党中央精神不是喊口号。他指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法,那就是“要结合当地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并在实施中早见成效、大见成效”。


习近平再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今天,推荐一篇人民论坛杂志文章,作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剖析了部分领导干部对于调查研究的错误观念,比如:


个别领导干部强调“没有时间调查研究”。


还有人认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以为信息时代了,办公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了解大量的信息,没有必要到群众中调查研究。


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以熟悉当地情况、经验多自居,以为不调查研究也能照样干好工作。


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口头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轻视,把调查研究视为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他们往往陷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之中,忙于推杯换盏,周旋应酬,或到国外观光访问,以致于没有时间到基层群众中调查研究。


即便下去调研了,也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调研调研,到处转转”。


个别领导干部觉得,中央的大政方针已经决定了,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照葫芦画瓢”就可以了,用不着基层干部在贯彻中央指示时,“节外生枝”地再搞调查研究了。


作者认为,无论是领导班子做决策,落实贯彻上级指示,还是工作出现困难、发生失误、遭遇挫折,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亦或是判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趋势,都需要调查研究


那么,如何进一步准确把握调查研究这一重要工作方法?请看全文。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4月上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领导干部破解工作难题的“金钥匙”

——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王传利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蓝图,必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党中央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去,对领导干部提出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的新要求,领导干部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掌握其要义,将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我们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依靠群众的力量,吸收群众的智慧,有了群众的支持,任何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人。调查研究也是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中国共产党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中央苏区创建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干部们养成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好风尚。1931年,毛泽东同志写有著名的《长冈调查》,是到兴国长冈乡调查农村问题的结晶,堪称调查研究报告的典范。这种工作方法,也是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1941年8月,毛泽东同志起草了《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要求全党“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研究”。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设置了毛泽东为主任、任弼时为副主任的中央调查研究局。响应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号召,延安边区先后成立了各种类型的调查团,张闻天带队到陕北和晋西北的农村搞农村调查,历时一年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有一段时期,主观主义盛行,背离实事求是的要求,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的局面。在总结这段时期的教训时,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段时期工作中发生这些失误,根本原因是放松了革命战争年代很有成效的调查研究的作风。在毛泽东同志倡导下,将1961年定为“调查研究年”,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奔赴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助力克服经济困难,国民经济很快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调查研究,就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判断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就是广泛从人民群众中收集实际的而不是虚假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找到事物内在的本质特点,认识事物的规律,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认识论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历史观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曾经科学地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内涵,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分析,化为集中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付诸群众的实践,“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种工作方法,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了,符合现代民主决策的理念,发扬了人民民主,集中了群众智慧,实现了领导与群众的有效沟通,提高了群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


当前,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需要克服一些错误观念。比如,个别领导干部强调“没有时间调查研究”。还有人认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以为信息时代了,办公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了解大量的信息,没有必要到群众中调查研究。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以熟悉当地情况、经验多自居,以为不调查研究也能照样干好工作。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口头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轻视,把调查研究视为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他们往往陷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之中,忙于推杯换盏,周旋应酬,或到国外观光访问,以致于没有时间到基层群众中调查研究。即便下去调研了,也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调研调研,到处转转”他们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人民群众疾苦缺乏了解。我们认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我国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意识形态等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还需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有利于科学制定好规划、贯彻落实好政策


领导的科学决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依靠对实际情况的了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与群众商量,而不是单纯地从会议室里研究出来。领导在会议室里开会研究问题,是必要的,但领导开会应该是加工、整理、论证、研究从群众中调查收集来的材料。就本质而言,领导的科学决策,来源于周密深入的调查研究,来源于对客观形势、相关信息和实际情况、事物规律的充分了解和把握。信息丰富可靠,判断精确细密,决策就会科学;信息不灵不畅,判断有误,决策就会失误。决策失误,大都与决策者对信息的了解掌握不够充分和分析判断失误有关。要想避免决策失误,就离不开调查研究。有的领导凭长官意志上了一些显摆政绩的项目,上马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致于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究其根源,失误就在于没有深入实际地调查研究,犯了主观主义瞎指挥的错误。只有情况明,才能决心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对于领导干部决策而言,调查研究这一优良的工作方法不能丢。


领导班子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见分歧,难以下决心的局面。人的认识有先后,要杜绝“官大掌握真理多”的思维。领导班子成员的阅历、知识背景、家庭出身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同。领导班子与社会各界的眼界和思维方式未必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未必一致。解决认识不一致的问题,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去调查研究,用实际调查的事实说话,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统一思想。


个别领导干部觉得,中央的大政方针已经决定了,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照葫芦画瓢”就可以了,用不着基层干部在贯彻中央指示时,“节外生枝”地再搞调查研究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执行上级决定,一个关键问题是执行者要拿出如何落实贯彻的具体措施。即使上级指示是正确的,如果执行者不能够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也是难以实现的。要制定出落实执行上级指示的正确具体的措施,就要做调查研究工作。有一种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风,那就是不去研究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不去调查研究上级指示与当地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不去将上级指示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简单机械地照抄上级指示的词句。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要吃透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调查研究本地实际情况与上级指示的符合程度,通过调查,找出上级指示与本地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的决定。只有把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因时制宜,上级指示才能真正在基层发挥效力。如果说上级指示是阳光,地方实际情况就是土壤,上级指示的阳光照耀在地方实际情况的土壤上,党的事业才能枝繁叶茂。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方略。要想让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实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下去,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有必要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有必要推动各级干部行动起来、深入下去,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


除此之外,典型经验来自群众的实践,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总结经验,就是要做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典型经验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了解典型经验的内涵和特点,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由此掌握典型经验的适用范围以及典型经验的优缺点。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需要普遍经验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一般地来说,典型经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对全局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要推广好典型经验,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典型经验的适用范围。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抄。不去调查研究,搞不清楚典型经验的适用范围,如此推广典型经验,就有使典型经验归于落空的危险。

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有利于解决热点难点、苗头倾向性问题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有“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前两次没有做好调查研究,吃了败仗。宋江总结教训,派人深入到祝家庄做调查研究,获得了第一手真实情况,才打了胜仗,攻下了祝家庄。与此同理,党政干部在工作的过程中,认识问题,纠正失误,打开工作新局面,不算一件容易的事。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失误,工作局面一时打不开,当属正常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应抓紧调查研究,求教于基层群众,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查找造成工作困难的主客观原因,在富有历史创造力的人民群众中寻找解决工作难题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他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创造了“四下基层”工作法,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作风。一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高频次的调查研究,他善于从调研中发现问题、总结国情、寻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另外,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社会大众高度关注、事关大局的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很多问题的解决有一定难度,正确处理这些问题,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破解各种工作难题的“金钥匙”,就是调查研究。要处理好这类问题,必须深入到群众工作的第一线,深入群众做全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找准问题的症结。


“风起于青萍之末”,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往往反映了事物发展趋势。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能否及早觉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趋势,是区别一个领导者领导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总是能做到见微知著,在事物的发展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提前做好预判,提出工作预案。领导干部要想做到早见事、快行动,富有远见卓识,就应当调查研究,掌握情况,把握趋势,摸索规律,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判断,牢牢把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


当然,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调查研究,与重视受过科学规范专业训练的学者专家的意见并不矛盾。综观古今中外有作为的领导,都喜欢借助智囊的智慧。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智囊模式也逐步多样化,对领导决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实,智囊本身也是广义上的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即便是从人民群众中相对独立出去的智囊人员,也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才能发挥好智囊的作用。